潘耀明(材料图)。(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华裔大学教授陈庆妃对话香港闻名作家、出书人潘耀明——狮子山下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我国新闻》报特约作者 陈庆妃 报导】潘耀明的人生可谓传奇:十岁(1957年)随家人从内地赴港,中学毕业后进入报界,从马经、狗表的校正到参与筹建香港三联书店编辑出书部,其间参与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方案”活动,攻读纽约大学出书、杂志学专业,1991年接掌金庸亲身兴办的《明报月刊》……香港文学的三种向度——民族性、本土性、国际性,在潘耀明的传奇阅历中得以精彩演绎。
陈庆妃:从您的传奇人生中,我看到香港与内地的精力衔接:香港人同心协力、自强坚忍的“狮子山精力”以及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冒险与闯练性情,毫不夸大地说,香港成果了您。但我也很猎奇,十岁离乡的少年对家园的情感与认同度如此之深,假如简略地归结为血缘关系,显着阐释无力。赴港之后,到底是哪些因素使您如此爱港又爱乡?
潘耀明:我的养父是菲律宾华裔,我与养母归于侨眷。华裔秉承了爱乡爱国的优良传统,我的小学及中学都是在爱国校园接受教育。闽南家园是瘠薄的、苍白的,也是生我育我的当地,大山的回忆常萦回在梦乡中。
香港是我的第二个故土,在这个蕞尔小岛,因父亲在菲律宾另组织家庭,命运把我与养母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咱们当年以月租六十元(港币)租了一个没有窗子、只能放一张双架床和一张可开合小桌子的小板房。为空气流通,板房顶部没有缝合。我在上架床乃至能够窥见阻隔板房租客的一举一动,没有一点隐私可言。
小学肄业时期,我的早餐和午饭是用两毫子在面包店购买两个隔夜面包。文盲的养母在制衣厂找到剪线头的作业,我的课余时刻都在做穿胶花、钳拉链头的零工,赚零用和课本费,有空地时刻就向邻近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图书馆借阅文学类图书。
我挣扎过、痛哭过、苦斗过,闽南人的不服输精力往往从失望中让我从头燃起期望的星星之火,像大多数香港人相同,脚踏实地,刻苦耐劳,酷爱生活,穷而志益坚,不坠青云志。
陈庆妃:暗斗时期,两岸封冻,海外华人花果漂荡,香港成为华人国际情感沟通和信息沟通的中心。作为转口贸易港,香港对内地的经济奉献能够用数据衡量,而凝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精力国际,在没有体系支撑、文明赞助的商业社会,香港文明人的据守与极力更为令人感佩。您能谈谈暗斗时期香港文明界是怎么维系海外华人与港澳台及内地的沟通与联络吗?
潘耀明:我曾说过,香港是国际文明的窗口。海峡两岸被西方称作“铁幕”的时代,即由1949年至1978年内地改革敞开停止的30年间,香港扮演了重要的文明桥梁的人物。这儿说的“铁幕”在实践意义上不纯是指内地,台湾对“五四”运动以来的大陆文明特别是文学作品采纳闭关政策,在“发动勘乱时期暂时条款”下,把来自彼岸的文明及至香港文明视作激流猛兽。
香港在两岸之间实践上起了纽带的效果。在那个时代,不少香港人回内地省亲时经过口传、地下途径,把台湾的文明与西方文明迂回地传到达内地;一起,也把内地的文明信息,特别是“五四”以迄的新文学作品,如鲁迅、冰心、巴金、钱钟书、王辛笛、卞之琳等人的作品,从香港悄悄地捎到台湾。这种状况一向保持到台湾于1991年免除“发动勘乱时期暂时条款”停止。
上世纪80时代,台湾的柏杨先生曾托付我代组织“今世我国大陆文学系列”,包含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舒婷、冯骥才、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陈建功、刘心武等十个今世大陆作家开端登陆宝岛。这些稿件悉数经过香港中转,因两岸仍未通函,柏杨出书这套书是有政治危险的,按台湾“发动勘乱时期暂时条款”规则,柏杨很易惹上“通匪”的罪名而坐牢。
1949年后,内地与台湾、西方往来并没有直接通航交通工具,香港为其间转站。
1986年,内地出访美国的第一个作家代表团,由其时我国作协党委书记冯牧带队的,其成员包含张洁、蒋子龙、冯强、舒婷等,便是经过香港曲折飞美国的;还有包含后来当我国作协主席铁凝等作家代表团赴台湾拜访,因为两岸仍未通航,来回台湾也是经过香港,他们经香港都是组织由香港三联书店担任、由我详细招待的。
1979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举行的“我国周末”(由聂华苓、保罗·安格尔主办)颤动中外,海峡两岸作家因政治原因阻隔三十年后,在这儿第一次(自1949年后)团聚,与会的内地作家萧乾、毕朔望来回旅程,也是经过香港转赴美国和返北京的。这以后艾青、王蒙、丁玲、吴祖光、茹志鹃、王安忆等赴美国参与“爱荷华国际写作方案”,都是以香港为中途站的,大都是由我出头招待或组织的。两岸未敞开三通后还没有直航期间,两岸的作家和文明人的互访和沟通也是经过香港这一纽带的。
陈庆妃:1970时代末,跟着中美关系的改进,暗斗开端融冰,我国进入改革敞开时期,海外华人文明圈渐渐重建。重建进程简直超出咱们幻想的快,这与香港文明从未中止与母体的联络有关,也与香港文明人的任务感有关。从疏离到接近,香港的我国人阅历了什么样的心境转化,香港文明人阅历了怎样的人物再定位,《明报月刊》能够说是一个完好的见证者与记载者,您能谈谈相关状况吗?
潘耀明:《明报月刊》是金庸于1966年兴办的,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金庸为保存中华文明传统文明,因而兴办了《明报月刊》,期望藉此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明报月刊》兴办到今日已有56年前史,是国内现存前史最悠长的文明杂志,对推进中华文明的沟通和传达起着不可取替的效果。1991年,我开端接手主编《明报月刊》。
《明报月刊》作者名家如云。我国开端的伤痕文学、陈若曦写的如《大青鱼》《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都是70时代在《明报月刊》宣布的。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因政治原因被腰斩,也在《明报月刊》全文登载。此外,60时代后期,在内地的无名氏(卜乃夫)曲折托人把《金色的蛇夜──续编》带来香港,于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在《明报月刊》连载。
金庸曾撰文指出:“咱们兴办《明报月刊》,意图便是期望极力保存我国文明。《明报月刊》的根本风格、根本任务,仍是保持到现在,我觉得《明报月刊》在海外跟我国文明事业上,起了必定效果。《明报月刊》的作者简直包含了与我国文明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实能够说得上是‘群星绚烂’。”
白先勇以为,《明报月刊》“树立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精力。直到现在,她的优良传统都得以薪火相传,一向是国际华文读者的重要精力粮食”。
陈庆妃:《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活动——名家手迹背面的故事》一书回望1980时代以来您与国内外闻名华人作家、学者的往来,以手迹手稿与文学书写复原我国今世文学史上不曾记载的香港文缘。许子东曾说,在香港推进华文文学界沟通,使香港文学在大众文明场域中发挥特别的文明政治效应,这方面的作业,没有人能够超越潘耀明。请问您是怎么自我期许的?香港的故事要怎么持续讲下去?
潘耀明:许子东教授谬奖了,我视作是对我的策励。《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活动》中表达的老作家们都是在拼力与时刻比赛的人、用生命写作的人,阅历了生命的各种苦难和艰苦,他们依然酷爱文学,分秒必争地穷余生之年去写作,把曩昔被虚耗的时刻挣回来……正是“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灿;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洪应明《菜根谭》)。他们的道德文章仿如高山仰止,都是我文学路途光芒的榜样和鼓动力气。
我的文学起步始于上世纪60时代末与学者及作家曹聚仁相识,曹聚仁常常劝导咱们年青人,“你们都是文艺青年,最好趁年青选定志趣,给自己缔结一些文明课题,下点苦功夫,铢积寸累,将来肯定会有所成”。我把这话听进去了,因长时间涉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对相关作家也开端重视,搜集现代我国作家的材料,并加以编号和做索引。后来内地敞开后,常常赴内地拜访和拜访这些作家,核实作家材料,在与多位名家近半世纪的往来中堆集了近千件手稿及信件。《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活动》是从近半个世纪的堆集中整理出来、发而为文的其间一部分。我还在持续这项深重的作业。
对香港原创文学的开展,我感到忧虑。我曾指出,“相较于影视、表演艺术等范畴,特区政府在文学方面的投入一向很少,因而我也忧虑香港原创文学的未来开展”。期望能够藉此书令我们看到文学的前史与价值,好像书名所言,令心向文学的情感在人们心中一向活动。
【个人简介】
潘耀明,笔名彦火,福建南安人,《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文综》社长兼总编辑、香港作家网社长,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国际华文文艺研讨学会会长、国际华文旅行文学联会会长。著有《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活动——名家手迹背面的故事》等26部作品。
陈庆妃,福建松溪人,文学博士,华裔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讨中心教授,“海外华人文学理论与批判”方向硕士生导师,我国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理事,泉州市文艺谈论家协会监事长。首要研讨范畴为华裔华人文学、香港文学。(完)